热点资讯
史上最旷达的一首词,全篇都是千古名句,道出人生的至高境界
发布日期:2024-07-11 18:25 点击次数:90
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与黄庭坚并称为“苏黄”,与辛弃疾并称为“苏辛”,与父亲苏洵、弟弟苏辙并称为“三苏”。
他的一生走过66个春秋,其中贬谪的岁月累计近12年之久。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短短三个地名,就写尽他一生的飘零。
但是他没有被命运所吞噬,走过风雨如晦依然乐观豁达。
读他的诗词,好比遇到生命中的一缕阳光,又好比喝到一盏清茶,让你心头透亮,又让你心静如水。
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),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,他46岁。
就在这一年的春天,他和朋友一同前往黄州城东的沙湖,准备在那里买下一块田地,谁知半路突然下起了雨,大家都没有携带雨具,众人狼狈不堪、怨声不断。
而苏轼却不以为然、泰然处之,待到雨过天晴,他写下了宋词中最旷达的一首词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。
这首词问世900多年,很多人生活不顺、遇到困难时都会用这首词来安慰自己。它给无数失意的人带来前行的力量,同时获得了心境的安宁和平和。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宋:苏轼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
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”。行走在树林之中,风急雨骤,可是诗人却说“莫听”,不必把它放在心上,既然风雨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,又何必去夸大!
不如慢慢朝前走,前路虽远,但行则将至,不妨一边放声高歌,一边欣赏雨中的美景,从容前行。
“穿林打叶”,寓意人生的艰难处境,苏轼的态度是不必大惊小怪,我且云淡风轻,因为风雨是人生的常态。
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”我拄着竹杖、穿着草鞋行走在雨中,这样简陋的装备胜似轻车快马。
“谁怕”,二个字透出诗人内心的豪迈,那些马背上的功利小人又算得了什么,又能把我怎么样呢?还能难倒我一颗乐观豁达的心?
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。我就这样披着蓑衣、迎着风雨,倘然度过我这一生!
这一句经典中的经典,自从苏轼的这一句问世,从此世人再也走不出这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旷达意境。
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,有福有祸,祸福相依,当命运的困境来临,有时候挣扎反而适得其反,不如顺应自然,交给时间,让因缘自由发展。
以“轻胜马”的超然和豁达,来化解人生的困境,以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超脱和乐观来洞悉生命的真相。
这样积极的人生态度,不理会外在的纷纷扰扰,放下心中的沉重,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为轻松,走得更为长远。
那些遗失的风景,错过的爱人,达不成的理想,得不到的东西,其实都可以放下。
“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”。初春时节,春风料峭,微微的寒气迎面袭来,吹醒了我的酒意,夕阳西下,天边的夕阳照耀着青翠的山峦,阳光重回大地。
这样的冷暖交替,不正是我们的人生吗,诗人在寒风中清醒,在清醒中看透世间万象,相信风雨过后,总有天晴时光。
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回过头再看这一路走来,下雨也没什么可抱怨的,天晴也没什么可欢喜的。只要内心坦然,人生处处都是好风景,处处都是好风光。
结尾两句,道出人生的至高境界,世上哪里有什么烦恼,一切皆由心生,心若喧嚣,烦恼即生,心若躁动,伤痛始来,心若淡然,又何谈成败得失。
等你回首看向过往,一切不过云烟,与其卑微地苟且于风雨,不如潇洒地大踏步朝前。
可是人生啊,要经历多少世事,领悟多么迷茫,才能看破这世间幻象,有多少人走过千山万水、阅遍山河,才在一个微妙的瞬间获得一点启示。
只是这一个蓦然回首,已是半生已过!
整首词寥寥数十字,凝聚了苏轼对生命的领悟,体验过宦海沉浮,叹息过荣辱得失,遍尝过人情冷暖,忽然间开悟了。
尽人事,听天命,随缘,随心,有一颗安定的心,才不惧怕晴与雨的表象,才能获得内心的力量。
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愿你放下过往,学会释怀,从今往后,轻装上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