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资讯
1941年,上级给了肖林30两黄金,让他做生意,要求是,组织什么时候
发布日期:2024-07-01 23:58 点击次数:139
1941年,上级给了肖林30两黄金,让他做生意,要求是,组织什么时候要钱他什么时候能给。他不仅完成了任务,解放后还上交12万两黄金!
皖南事变后,国民政府停发了给八路军的粮饷。
这时候,八路军已有几十万人。周总理认为,党的活动,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,都需要经费,需要有钱,这钱不能只靠拨款和支援,还需要自己想办法开辟财源,只有这样,才不会受制于人。
在这种背景下,周总理便找到了地下党员肖林,肖林当时在卢作孚创办的民生航运公司任职。
民生公司的业务范围很广,周总理希望,肖林可以借助他在民生公司的人脉做生意,和其他商人一样,要合法合理,正当经营,但利润和资金不公开。
周总理还提了一个要求,那就是,党组织什么时候需要经费,就什么时候给,需要多少就给多少,如果不够的话,那就要想办法凑够,绝不能耽误事。
而给肖林的启动资金,就只有30两黄金。
接下任务后,肖林陷入了沉思,因为他不是很会做生意,一时之间就不知从何下手。
这天,下班路上,肖林一边走路回家,一边思考如何赚取更多钱,正思索着,肖林忽然注意到,距离公司不远处就是重庆的钱币交易市场,或许可以去里面碰碰运气。由于不懂钱币交易,肖林找到了在公司认识的几个好友,请他们教他一些这方面的知识。
在同事的帮助下,肖林成长迅速,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,他开始弄一点黄金和美钞之类的买卖,并赚到了一点收益。但与党组织需要的活动经费相比,这点收益简直就是杯水车薪,压根不够用。
为了赚到更多钱,肖林选择辞职。
辞职后,肖林在重庆江津开了一个商店。
这个商店,先从湖北购买土纱,转运到江津售卖,再把江津的白糖和柑橘卖到湖北,从中赚取差价。
而运输商品的交通工具便是民生航运公司的货船,肖林与民生公司的许多人,关系都不错,所以肖林的商品在装船的时候,不仅比他人更快,费用也更低。
一年下来,肖林开的这个商店,赚了不少钱。
之后,肖林与原民生公司的同事合作,一起在重庆开了一个大生公司,与之前的商店相比,大生公司的经营范围更广,它是把江浙地区的五金、西药、百货等商品,运到重庆售卖。这些商品,在当时的重庆十分紧缺,运到重庆,便不愁没人买,价格也不菲。
与肖林合作的同事,在上海认识了不少人,又有民生公司的支持,使得大生公司可以抢在其他公司前面把这些商品运到重庆,费用也比其他公司低。
这种特有的优势,让大生公司越做越大。
日本投降后,为了扩大生意规模,肖林跑到了上海做生意,还在上海开了一个公司,取名“华益”。
华益公司成立后,并不缺钱。
因为当时解放区有特殊的管理制度,法币、美钞、黄金,都不能在解放区使用。而在与国军的作战中,我军又缴获了许多法币、美钞和黄金。
黄金是硬通货,不愁没人要,但法币和美钞,在解放区相当于废纸,扔掉太可惜。周总理提出,可以把缴获的法币和美钞都交给肖林处理,让肖林以华益公司的名义购买一些粮食、布匹、药品等物资,再运往解放区。
这样,就建立了一条特殊的经济渠道,山东解放区还把一些当地特产,交给华益公司售卖。
后来,肖林通过私人关系,让华益公司与国民党中将李弥经营的中兴公司搭上关系。
也就是说,这时候的华益公司,有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作保护伞,有地下党组织为其办事,加上肖林在民生航运公司的人脉可以让他的商品不愁运输。
这几个优势是华益公司独有的,其他公司想学也学不来,也正因如此,肖林的华益公司才赚得盆满钵满。解放战争后期,肖林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决定,跻身进入外汇股票市场,又从中赚到了一大笔钱。
1949年5月,上海解放。
肖林知道后,十分兴奋,二话不说,就把华益公司的财产都交给了人民政府。经清点,肖林上交的资产之中,竟有12万两黄金和相当于1000万美元的资产。
这些黄金和资产,除了有肖林通过上海华益公司赚取的,还包括了各解放区交给华益公司处理的黄金、法币和美钞,只是因为战争的局势变化太快,肖林还没有来得及用这些货币购买解放区需要的各种物资。
除了上交的财产之外,自1941年接下这个任务,肖林还给党组织提供了许多经费和物资。
这些经费和物资具体有多少,已经很难算清楚,但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,或许不比他上交的财产少。
全身而退后,肖林只给自己留下了三枚银元,之所以留下三枚银元,是他认为,这段经历太过特别,太过难忘,这才留下了三枚银元作为纪念。
不过在晚年的时候,肖林选择把这三枚具有特殊价值和纪念意义的银元,都捐给了重庆博物馆。